
SERVICE PHONE
363050.com发布时间:2025-09-27 13:24:15 点击量:
随着“金九银十”的到来,新车密集发布,各大车企的预售订单再度刷屏。同时,“订单水分”越注越多,“订单泡沫”越吹越大,引发消费者质疑。
“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,(全国汽车销量)都有1亿辆了。我们没有参与这个‘通货膨胀’。现在车企晒订单已经变得偏营销,不利于产销匹配,容易‘给自己挖坑’。”近日,蔚来创始人、董事长李斌的公开表态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当下汽车行业愈演愈烈的“订单注水”现象。
车企在近些年新车上市过程中热衷于晒订单。按照汽车行业说法,主要分为小订和大定。小订通常指消费者为表达购车意向而预先支付小额款项,金额2000元至5000元,甚至有些不到1000元。它具有较高灵活性,消费者可随时退款,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。大定则意味着购车流程进入实质阶段,消费者此时已确定车型配置,签署正式购车合同,并支付一笔金额更高(常见为1万元至2万元)、通常不可退还的定金。即便如此,消费者仍可能享有“犹豫期”,一般1天至3天不等,其间仍可取消订单。
预售订单,能更清晰地向潜在购车群体展示产品的市场反应。前提是,不能注水,或者造假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无论是小订、大定,还是锁单数据,均缺乏第三方机构监管,完全由车企自主公布。这意味着,车企可根据需求自由调整数据,不存在技术或规则上的限制,且难以证伪。于是,部分车企为制造“爆款”假象,大肆鼓吹订单数量,让消费者觉得这款车非常受欢迎,同时又能营造出一种紧张的购车氛围,从而刺激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焦虑情绪,最终达到促单目的。当前,“订单注水”已成为不少车企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。
这种“订单注水”式营销,最初来自于手机行业。当年手机行业曾兴起订单竞赛,动辄就是预订数十万台甚至百万台,震惊业界。至于后面是否实现销售,手机企业并不在乎,毕竟外界不可能拿到手机企业的后台数据。问题在于,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并不一样。将汽车销售与快消品手机销售简单照搬,忽视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的根本属性,难言理性。汽车单价高,决策链条长,且涉及试驾、配置选择等复杂环节,岂是瞬间便能汇聚“万台”订单的儿戏?
需要指出的是,“订单注水”式营销,虽能短期制造声量,获得流量甚至销量,长期危害却不容忽视。首先,污染行业数据。数据是企业战略决策与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。虚假的数据会扭曲真实供需关系,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和不合理。其次,透支品牌信誉。当交付量与订单数形成巨大落差,反噬的是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信任。最后,恶化产业生态。如果车企竞争沦为浮夸的数字游戏,陷入“研发不如刷单”的浮躁,而非专注技术、产品与服务的提升,恶化的不仅是企业竞争逻辑,还有产业生态。